02
Apr
政策引领,市场与产能协同发展
政策调整:从产能优化到监测调控
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政策做出重要调整,从 “优化产能调控机制” 转变为 “做好监测和调控,促进平稳发展”。这一转变意义深远,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稳定产能,自 2021 年 9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第一版《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(暂行)》以来,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著,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较高水平,猪肉市场供应充足。然而,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提升和猪肉消费趋于稳定,原调控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,尤其是在行业经历 2023 年持续亏损后,修订完善调控方案迫在眉睫。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“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”,随后农业农村部修订并印发《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(2024 年修订)》,调减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水平,调整绿色区间下限并优化调控措施。从 2024 年生猪产业运行情况来看,新修订方案定位精准、效果明显,符合产业发展实际,因此 2025 年将重点放在 “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” 上,继续落实 2024 年版方案,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发展。
市场行情:产能稳定下的利润困境
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绿色区间,但行业利润偏低。数据显示,2024 年全国能繁母猪月度平均存栏量为 4041 万头,2025 年 1 月为 4062 万头,始终高于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基准水平。市场行情方面,2025 年春节后生猪平均价格震荡下跌,目前在盈亏平衡点附近。春节后处于猪肉消费淡季,需求对猪价支撑力弱,且去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绿色合理区间上限,导致供应压力较大。针对这一情况,农业农村部从 2024 年 9 月初开始预警,提示养殖场户春节后猪价下行风险,引导春节前顺时出栏生猪,缓解供应压力。后续还将继续引导养殖场(户)在价格下行期顺势出栏肥猪,避免盲目压栏,并对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,同时完善猪肉储备调节机制,减小猪价波动幅度。
产业结构:规模化与散户的协同发展
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,目前规模化养殖占比已接近 70%。规模化发展对提升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,但生猪养殖行业对于众多小散养殖户同样意义重大,是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为促进规模养殖场与小散养殖户协同发展,一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,在良种供给、饲料营养、疫病防控等方面为小散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;二是发展合作养殖模式,鼓励龙头企业通过 “公司 + 农户” 等方式带动小散共同发展,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产业联合体等形式,为小散养殖户注入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科技支撑;三是完善金融保险与政策支撑,推进活体抵押贷款,丰富价格保险等工具,优化贷款审批流程,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,同时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,规范大型企业扩产行为,稳定价格,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此外,“北猪南养” 趋势带来新挑战,非洲猪瘟疫情后部分企业收缩北方产能、布局南方,虽降低疫病发生风险,但增加了养殖成本,加大了南方地区疫病防控和环境保护压力。政策层面要求各地确保一定猪肉自给率,自给率不足的主销区可在主产区建立保供基地,并探索销区补偿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。
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,禽肉替代趋势显著。这一消费结构变化对生猪产能规划有一定影响,政策方面需关注消费端长期影响,引导产业合理调整产能,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。
总体而言,2025 年养猪行业在政策引领下,正朝着稳定产能、平衡供需、协同发展的方向积极调整,养殖户需密切关注政策与市场动态,合理规划养殖策略,以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。